10月10日,省能力作风办以《黑龙江科技大学深入落实“三项举措”推动深化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为题,在“龙江先锋”网报道我校能力作风建设典型做法,“极光新闻”进行全文转载报道。

黑龙江科技大学以持续解放思想、狠抓提质增效、集中攻坚破难“三项举措”深入推进“工作落实年”活动,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治学水平,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持续解放思想,拓宽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强化理论武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学校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等制度深入开展学习,示范带动各党支部及时跟进学、全面覆盖学,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推动思维能力再提升、思想观念再解放。抓实调查研究。立足找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口,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11个方面重点调研课题,校领导带队赴清华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借鉴汲取加速人才培养、加强科研团队及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等典型做法,结合实际探索构建学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四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流应用型人才、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等方面形成一批制度成果。深度对标研讨。结合开展“学标杆、找差距”活动,学习借鉴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煤炭类高校强基础、优生态,研发新技术、培育壮大新产业,以及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等经验做法,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结合我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求,与“四煤城”建立校政企战略联盟,建立创新供给与需求深度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配齐配强科研团队力量,积极推动打造“煤炭产业链”、“石墨产业链”、“碳谷生态圈”、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狠抓提质增效,增强争先创优的动力活力。推动科研工作提质增效。抢抓我省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机遇,从优化政策、机制入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项目实施计划,出台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激励举措,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着力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助力科研工作实现创新突破。年初以来,签订横向课题130余项,4项专利成功转化,实现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优青和联合引导4类项目全覆盖,省首批“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推动毕业生就业提质增效。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就业责任制”,深化“三动三全”就业工作模式,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开展访企拓岗行动,累计访企拓岗79家企业,开拓就业岗位1287个。举办就业教育讲座、各类招聘会200余场,举办就业体验周、党员与就业困难学生结对帮扶等活动,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精准到人”的就业工作网络,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0%以上,连续22年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列。推动服务保障提质增效。聚焦解决师生急难愁盼,校领导以“四不两直”、实地踏查等方式深入教室、实验室、公寓、食堂、图书馆一线实地踏查,现场体验服务质效,面对面了解掌握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困难诉求,查堵点、抓整改。现已开通涵盖科研项目合同审签、引进博士层次评议、经费审批及财务报销等110项的线上办事大厅,完成校史馆、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及学生公寓、运动场、食堂升级改造,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改革,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集中攻坚破难,提升狠抓落实的实绩实效。着力建设国家级科创平台。聚焦破解孵化器毕业企业数量少、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等方面难题,进一步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和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确定“政府支持、依托高校、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办园方向,引入社会服务资源,与天使投资等机构合作,打造企业申办、知识产权、财务、法务到投融资等一体化服务体系。现有涵盖辐射3d打印、水处理、大数据、无人机等领域在园企业67家,校科技园已成功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动石墨产业发展。聚焦破解石墨产业采选、提纯、石墨烯产品制备、石墨尾矿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深化“石墨精深加工”,积极搭建石墨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石墨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打造集检测、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石墨基地,全力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举办“2023龙江石墨产业发展论坛”,获批省石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石墨尾矿处置与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研发产品十余项,实现6项科研成果产业化。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用留”。聚焦破解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及行业学术前沿研究等方面高端人才不足等难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启动“高端人才”汇聚计划,全面落实“四动”引才机制,组建头雁、春雁团队,设立校内“揭榜挂帅”项目和青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推进实施“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逐步构建了“引育用留”协同促进的“四位一体”人才政策体系。年初以来,引进博士教师已到岗40人,柔性引进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家杰青等优秀人才9人,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